多地将 "三茶" 统筹纳入地方发展战略,形成党政主导、部门协同、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。南平市成立市委书记任组长的 "三茶" 统筹工作专班,将茶产业发展纳入省委 "三争" 行动考评体系,通过 "三化五定" 闭环管理机制压实责任。2023 年**统筹整合资金 1200 万元设立专项基金,三年间争取上级涉茶资金超 4.5 亿元,建成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等重大平台,推动全产业链产值突破 445 亿元,较 2020 年增长 36.5%。这种高位推动模式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保障。
科技创新正重塑茶产业的生产方式。太湖县通过 "院县合作" 模式,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开展绿茶工艺标准化培训,在 1000 亩智慧茶园部署物联网监测系统,实现土壤温湿度、病虫害预警等数据实时采集。南平市组建福建省茶科技研究院,研发智能化采茶机、茶叶摇青机器人等装备,制定《武夷岩茶传统制作技艺》等 36 项新标准。值得关注的是,区块链溯源技术的应用使景谷大白茶高端产品溢价率提升 40%,科技要素已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力。
茶文化正从历史记忆转化为消费体验。太湖县通过举办白茶开采节、文旅推介会等活动,将传统制茶工艺与现代营销结合,带动茶旅融合示范点年接待游客超 50 万人次。南平市深度挖掘 "万里茶道" 文化内涵,推动北苑御焙遗址申遗,打造燕子窠 "三茶" 展示馆等 28 个文化地标,创新推出 "武夷山水・茶空间" 体验店 319 家。这种文化赋能模式使茶叶产品从简单饮品升华为文化载体,有效提升了品牌附加值。
多地通过 "三茶" 统筹推动三产联动发展。太湖县建设茶叶交易市场,配套茶文化博物馆、主题公园等设施,形成 "市场 + 文化 + 旅游" 综合体。南平市构建 "茶叶 + 食品 + 医药" 深加工体系,开发低嘌呤茶啤酒、茶氨酸保健品等新产品,全产业链就业人数突破 30 万人。景谷县依托沪滇协作项目,建成白茶交易市场,带动 6000 余户茶农人均增收超 5000 元。这种融合发展模式使产业附加值得到系统性提升。
在 "三茶" 统筹理念指引下,中国茶产业正经历从量的扩张到质的飞跃。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政策协同,构建 "文化为魂、科技为翼、产业为体" 的发展格局,让这片承载千年文明的绿叶,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绽放更璀璨的光芒。
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,投资请注意风险,并谨慎决策